一、設計背景與防雪必要性
在寒冷多雪地區,降雪對預制艙的安全運行構成顯著威脅:一方面,積雪長期堆積會導致艙體頂部荷載超標,可能引發艙頂變形、結構開裂,甚至出現坍塌風險;另一方面,積雪融化后形成的融水若滲入艙體縫隙,會導致艙內濕度升高,引發設備凝露、金屬部件腐蝕,影響電力、儲能等核心設備的絕緣性能與使用壽命。此外,積雪覆蓋艙體通風口、檢修門時,還會阻礙設備散熱與日常運維。因此,針對預制艙的防雪設計需兼顧 “積雪清除” 與 “融水防護”,從結構、功能、材料等多維度構建防護體系,確保極端降雪天氣下艙體安全與設備穩定。
二、降雪對預制艙的核心危害分析
(一)結構荷載超限風險
降雪形成的靜荷載會持續作用于預制艙頂部:根據氣象數據,干雪密度約為 100-200kg/m2,濕雪密度可達 300-500kg/m2,若積雪厚度超過 30cm,單平米荷載可突破 150kg。若預制艙頂部結構未做強化設計,長期超載會導致艙頂檁條彎曲、面板凹陷,嚴重時破壞艙體整體承重結構,引發安全事故。
(二)融水滲透與設備損壞
積雪融化過程中,融水易通過以下路徑侵入艙內:一是艙體拼裝縫隙(如頂板拼接處、門窗邊框),若密封措施不到位,融水會直接滲入艙內;二是艙頂排水系統堵塞時,積水會沿艙壁縫隙滲透至保溫層,導致保溫性能下降,同時引發艙內凝露,造成設備絕緣電阻降低、線路短路等故障。
(三)運維與散熱受阻
積雪覆蓋預制艙檢修門、爬梯時,會阻礙運維人員進出,延誤故障處理;若積雪堵塞艙體通風口、散熱百葉窗,會導致艙內散熱效率下降,夏季高溫時可能引發設備過熱跳閘,冬季則可能因通風不暢加劇凝露問題。
三、防雪措施核心設計方案
(一)艙頂結構優化:從源頭減少積雪堆積
1. 合理設計屋面坡度
根據當地降雪量確定屋面坡度:降雪量較小地區(年降雪量<500mm),屋面坡度宜為 15°-20°;降雪量較大地區(年降雪量≥500mm),坡度需提升至 25°-30°,利用重力作用加速積雪滑落,避免積雪長期滯留。同時,屋面邊緣需設置 10-15cm 高的擋雪檐,防止積雪滑落時砸傷周邊設備或人員。
2. 強化頂部承重能力
針對積雪荷載,對艙頂結構進行專項強化:采用 Q355B 級高強度型鋼作為檁條,間距控制在 600-800mm,確保檁條抗彎強度滿足 2.5kN/m2 以上的荷載要求;艙頂面板選用厚度≥0.8mm 的彩鋼板(覆鋁鋅層,防腐等級≥AZ150),并在面板下方鋪設 1.2mm 厚鍍鋅鋼板作為支撐,提升整體抗變形能力。
3. 增設主動除雪裝置
- 電加熱融雪系統:在艙頂面板下方敷設自限溫電加熱帶(功率密度 20-30W/m2),加熱帶沿屋面坡度方向布置,間距 500-600mm,配備溫控器(設定溫度 0℃啟動、5℃停止),降雪時自動啟動,融化積雪并防止結冰。
- 機械除雪機構:對于大型預制艙(艙頂面積>20m2),可在艙頂兩側安裝導軌式除雪刮板,通過電機驅動刮板沿屋面滑動,清除厚度>10cm 的積雪,刮板邊緣采用橡膠材質,避免劃傷艙頂面板。
(二)排水系統設計:高效疏導融水與積雪
1. 屋面排水路徑規劃
采用 “天溝 + 落水管” 組合排水方式:在艙頂兩側設置內天溝(寬度≥200mm,深度≥150mm),天溝坡度控制在 3‰-5‰,確保融水快速流向落水管;落水管選用 Φ110mm 的 UPVC 管(壁厚≥3.2mm),每 3-4m 設置一根,落水管底部延伸至艙體外側 1.5m 處,避免融水在艙體基礎周邊堆積結冰。
2. 防堵塞與防凍保護
- 天溝防堵塞:在天溝內鋪設不銹鋼濾網(孔徑 5mm),阻擋樹枝、落葉等雜物進入;天溝末端設置可拆卸的清淤口,便于定期清理淤積物。
- 落水管防凍:在落水管外側包裹 30mm 厚的聚氨酯保溫層(導熱系數≤0.024W/(m?K)),并在保溫層內敷設伴熱帶(功率 15W/m),低溫時啟動伴熱,防止管內融水結冰堵塞。
(三)艙體密封與防護:阻斷融水滲透路徑
1. 拼裝縫隙密封處理
預制艙拼裝時,針對不同部位采用專項密封措施:
- 頂板拼接處:采用 “雙道密封”,內側敷設丁基橡膠防水膠帶(寬度 50mm),外側打耐候硅酮密封膠(抗紫外線等級≥UV8,耐溫范圍 - 40℃-80℃),確保縫隙無滲水風險。
- 門窗邊框:安裝三元乙丙密封條(截面尺寸 10mm×20mm),密封條與邊框貼合面需涂抹密封膠,同時在門窗外側設置擋水沿(高度≥10mm),防止融水沿邊框滲入。
2. 基礎與艙壁防護
- 預制艙基礎采用高出地面 300mm 的混凝土臺,基礎周邊設置寬 200mm、深 150mm 的排水明溝,溝內鋪設卵石(粒徑 50-80mm),加速融水排放。
- 艙壁底部(距地面 500mm 高度內)采用厚度≥1.5mm 的鍍鋅鋼板包裹,鋼板表面涂刷防腐涂料(耐鹽霧等級≥1000h),防止融水浸泡導致艙壁腐蝕。
(四)材料選擇:提升防雪與耐候性能
1. 艙頂面板材料
優先選用 “彩鋼板 + 保溫層 + 背板” 復合面板,其中:
- 外層彩鋼板:選用氟碳涂層彩鋼板(涂層厚度≥25μm),具有優異的抗紫外線、抗積雪沖刷性能,表面光滑度高(光澤度≤30°),減少積雪附著力。
- 保溫層:采用 50mm 厚擠塑聚苯板(XPS,導熱系數≤0.030W/(m?K)),兼具保溫與防水性能,避免積雪融化導致保溫層受潮失效。
2. 除雪輔助材料
- 電加熱帶:選用自限溫 PTC 加熱帶(耐溫范圍 - 60℃-120℃),具有過載保護功能,避免局部過熱損壞艙頂結構。
- 密封材料:優先選用符合 GB/T 14683 標準的硅酮密封膠,確保在低溫環境下(-40℃)仍能保持彈性,避免密封失效。
四、實際案例:高降雪地區預制艙防雪設計應用
(一)項目背景
某北方地區 35kV 預制艙變電站,當地年降雪量約 800mm,極端積雪厚度可達 50cm,冬季最低溫度 - 30℃,需針對強降雪天氣設計專項防雪方案。
(二)實施方案
- 艙頂結構:采用 30° 屋面坡度,檁條選用 Q355B 型鋼(間距 600mm),艙頂面板為 “0.8mm 氟碳彩鋼板 + 50mm XPS 保溫層 + 1.2mm 鍍鋅背板” 復合結構。
- 除雪系統:敷設自限溫電加熱帶(功率 25W/m2),配備溫控器與遠程監控模塊,可通過后臺系統實時監測加熱狀態;艙頂兩側安裝導軌式除雪刮板,手動 / 自動雙模式控制。
- 排水系統:設置內天溝(寬度 250mm,坡度 5‰),落水管選用 Φ110mm UPVC 管(包裹 30mm 聚氨酯保溫層 + 伴熱帶),基礎周邊設排水明溝。
- 密封處理:頂板拼接處采用 “丁基膠帶 + 硅酮密封膠” 雙道密封,門窗邊框安裝三元乙丙密封條,艙壁底部包裹鍍鋅鋼板并涂刷防腐涂料。
(三)實施效果
冬季降雪期內,艙頂積雪 2 小時內可通過坡度自然滑落,剩余薄雪由電加熱帶融化,無積雪堆積現象;排水系統無堵塞、結冰情況,艙內濕度始終控制在 60% 以下,設備運行穩定,未出現因降雪導致的故障。
五、日常維護與巡檢建議
- 降雪前檢查:每年 10 月(降雪季來臨前),檢查電加熱帶通斷狀態、除雪刮板運行靈活性、密封膠是否開裂、排水系統是否通暢,確保防雪裝置處于正常工作狀態。
- 降雪中監測: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實時觀察艙頂積雪厚度(可安裝雪深傳感器),當積雪厚度超過 15cm 時,啟動除雪刮板或電加熱帶;每 2 小時檢查一次落水管排水情況,防止結冰堵塞。
- 降雪后維護:積雪融化后,清理天溝內的雜物與殘留積雪,檢查艙頂面板是否有變形、劃痕,密封膠是否因凍融出現開裂,若發現問題及時修補。
六、總結與展望
預制艙的防雪設計需結合當地降雪量、溫度等氣象條件,從 “結構抗雪、主動除雪、排水防融、密封防滲” 四個維度構建綜合防護體系,同時注重材料耐候性與設備可靠性。未來,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,可進一步引入 “雪深自動監測 + 除雪系統聯動控制” 的智慧防雪方案,通過物聯網實時采集數據,實現防雪措施的自動化、精準化運行,為預制艙在極端降雪天氣下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。

